“智慧的路”+“聪明的车”,带来广州特色智能网联产业集群
2023-08-08 13:33:14 腾讯网

“这两年在黄埔出行体验提升了很多,自动驾驶这种听起来很遥远的科技已经融入我们普通居民的生活中。”黄埔区居民李骄阳分享了自己交通出行的变化,“像我自己开车的时候,使用百度地图的话它会有建议的车速,根据车速经常能够连续通过很多路口都不用等红灯,在等红灯的时候,它也会有倒计时的提醒,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出行效率。”


(资料图)

“另外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时,之前会有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就是出了地铁口还有一段不近不远的距离。”现在李骄阳都习惯是在百度地图上叫一辆自动驾驶的出租车,不仅方便而且价格也很实惠,基本上3至5块钱就可以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百度阿波罗的无人驾驶巴士。

智慧交通应用实现路口平均延误降低20%、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下降25%

李骄阳出行感受的变化来自近年来广州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方面的努力。2020年8月,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启动了“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建设。项目在黄埔区科学城、知识城、生物岛区域范围内,选取了133公里城市开放道路的102个路口和路段,规模化部署1318个AI感知设备、104个V2X路侧通信单元和投放4支无人服务车队。

“为进一步完善黄埔区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和运行效率,在2020年8月和2022年5月,我们科学城集团与阿波罗智行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在智慧交通方面进行了合作,开展了共两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科学城(广州)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赖国戈告诉记者,两期项目分别为“广州黄埔区面向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智慧交通‘新基建’项目”以及“广州黄埔区‘智慧+’车城网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目前一期项目已完成建设和交付运营。“通过一期102个智慧路口感知设备采集的交通数据及人工智能分析能力,实现了多个智慧交通应用场景。”赖国戈举例道,项目赋能交通信号灯控制调优,将路口平均延误降低20%;通过实施动态绿波控制策略,减少了红灯停车次数,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下降25%,在核心干道开泰大道东往西方向更是实现一路绿灯通过12个路口,让市民出行明显感受到交通顺畅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一期基础上,二期项目从一期项目的聚焦“车-路-云-图”向“车、城、人”融合过渡,扩充智慧道路建设范围,采集437公里高精度地图,建设230处车路协同点位,组建窄带物联网并安装4000多个积水、雨量、水位、井盖、围栏、颗粒物等市政设施传感器,升级交通数字底座成为车城共用的数字底座,完成智能感知、网络、边缘计算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赖国戈表示,目前二期项目建设已完成75%的进度。

百度阿波罗展厅展示的无人驾驶车辆。

打造政府培育数字经济新样板,广州特色的智能网联产业集群逐渐成形

“得益于广州规模化建设‘智慧的路’、部署‘聪明的车’,百度的技术也在不断升级迭代。”阿波罗智行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斌说,2021年2月,百度Apollo打造的“全球首个服务多元出行的自动驾驶MaaS平台”落地黄埔区,同时开放无人驾驶出租车、公交车、小巴、巡检车、新物种5种自动驾驶车型。

作为自动驾驶龙头企业,百度Apollo目前已带动6家自动驾驶产业链相关企业落地黄埔区。一个具有“以建带产、以产促升、以用创收”广州特色的智能网联产业集群逐渐成形,一个政府培育数字经济的新样板得以打造。

据了解,广州近年来积极探索车城融合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多主体参与建设和研究,吸引产业要素集聚。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建设能力,以及企业市场化应用活力,共同探索最佳投资建设模式。

黄埔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庄臻表示,黄埔区作为广州市首批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先行试点区,结合区域分布和产业特色共分级开放一二三类测试道路198条,单向约311公里,丰富了测试场景。“我们还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工作,自动驾驶的出租车、网约车、便民车在黄埔区实现试点运营,开通4条自动驾驶便民服务接驳环线,推动科技成果与市民共享。”

在高新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副主任吴冬升博士看来,广州、黄埔目前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方面的探索顺应了智慧交通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是智慧交通产业本身正在从信息化阶段向智能化网联化的阶段过渡,同时智慧交通未来会向自动化的阶段去发展。二是当下的智慧交通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在交叉融合发展,车和路将形成高效协同发展。三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智慧交通产业已从以前的局部应用型向全产业链协同方向发展。

吴冬升认为,广州在智慧交通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从广汽等汽车制造企业到一众自动驾驶的科技型公司,目前广州已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接下来,广州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界和教育界的融合,让广州的众多高校资源与产业发展实现融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耀烨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

相关新闻: